扫一扫
添加微信

咨询详情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月29日,倪岳峰书记在雄安新区主持召开座谈会,与有关央企负责同志共同研究推进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倪书记强调:“推进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互联网发展,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支撑,是开辟河北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务实举措。”为落实倪岳峰书记讲话精神,课题组对我省空天信息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河北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

自2015年我国商业航天放开限制以来,空天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超4200亿元,2017—2019年间复合增长率约15.5%。2022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6.4%,预计2025年后产业规模可达万亿元。空天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省市“抢滩”,北京、上海、重庆、合肥、济南、郑州、武汉、杭州等地都在大力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我国空天信息产业进入了“加速跑”的新阶段。

(一)我省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早在2011年河北省就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率先承接空天信息产业转移。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航天央企和“国字头”研究机构在我省设立研究机构近20家,聚集航天相关企业200余家,关联带动配套企业近千家,主要从事卫星载荷设计、微纳卫星设计制造、火箭部组件配套制造、航天地面设备制造、卫星遥感应用、航天配套零件试制生产,形成了固安航天产业园、鹿泉光电导航基地、怀来航天产业园等多个产业聚集区,初步具备了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二)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主线清晰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优势和北京市航天产业外溢契机,我省初步形成了三条较为清晰的空天信息产业链。一是卫星载荷平台与地面设备制造产业链。主要涉及卫星载荷平台部件加工制造、卫星射频微波器件、相控阵天线、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等产业环节;二是火箭分系统配套零件产业链。主要涉及火箭箭体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导弹陀螺仪等零部件加工以及火箭推进剂、飞航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三是卫星应用产业链。依托“北斗”“高分”等国家重大专项,基于卫星对地观测、遥感数据分发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在精准导航定位服务、智慧农业林业渔业、水气土污染防控、地质灾害预警、应急救灾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基础。

(三)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带动效应初显

空天信息产业具有技术领先、涉及领域广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特征,对我省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及创新能力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石家庄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3所、54所的微波射频、卫星通信、卫星导航领域技术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北斗导航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廊坊市固安县围绕航天一院、六院火箭及火箭发动机总装测试环节,聚集百余家火箭制造配套企业,形成了航天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张家口怀来聚集了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下属院所为主体的相关企业,形成以卫星制造、配套和试验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二、河北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空天信息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核心龙头企业缺乏

随着空天信息产业上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全国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积极布局空天信息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海南省集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单位2000余家,济南市汇聚空天信息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合肥市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80家。相比上述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先行省市,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空天信息产业卫星制造领域,总体设计单位和总装集成企业应是典型的龙头企业,但目前我省卫星制造产业以加工配套和零部件生产为主,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3所、54所等少数技术型企业外,其他领域产业关键环节尚未在我省形成合理布局,产业辐射带动力量较弱,要素资源吸附能力较低。在卫星导航领域,主要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4所及其下属企业为核心,缺少创新型商业龙头企业的参与。面向行业客户、大众用户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开发比较滞后。在卫星遥感领域,多为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中科遥感、河北航遥科技等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商业遥感企业较为匮乏,市场创新力不足。

(二)产业链条不完备,产业集聚度较差

一是我省空天信息产业链覆盖领域多,但缺少产业链核心环节。空天信息产业链以空天基础设施(卫星)为依托,可分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应用服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四个部分。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在四条产业链均有涉及,但均以部组件配套、低端辅助产品为主,整星制造、总装集成、通导遥应用开发等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核心环节亟待补齐。二是我省空天信息产业断链、弱链问题突出,商业卫星、火箭核心组件、时空大数据、卫星互联网、北斗应用场景开发等领域尚未形成从研制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交换成本较高。三是我省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度较差,虽然在石家庄、固安、怀来等地有关联性企业集聚,但产业集聚度不足,园区化发展有待提升,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对产业创新的有效驱动。

(三)政策支持力度较弱,人才集聚度不高

一是我省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缺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配套政策体系不足,政策措施“落地难”。二是现有政策设计对我省产业基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体现不充分,产业聚焦不够,没有抓住产业的“痛点”、疏通发展的“堵点”,政策效应“释放难”。三是部门政策存在“碎片化”“短期化”问题,政策实施“协同难”。四是吸引、集聚空天信息产业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人才政策“精准难”。

(四)创新应用牵引不足,市场开发有待提升

一是我省空天信息产业技术应用场景开发与创新相对匮乏,政府和商业用户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深度挖掘与满足。如何把卫星能力真正叠加到消费端,还需构建深度的产业协同生态。二是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建设、运营及数据服务不足,尚未形成通过空天信息数据应用研发牵引卫星平台与载荷、地面设备研发、消费市场开发的良性协同发展机制。

三、河北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聚全省合力发展空天信息产业

一是做好战略布局,出台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握航天强国战略和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窗口期,依据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特征,从创新环境营造、产业链培育、产业集聚布局、核心技术突破、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要素支撑、高端人才集聚、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引导产业规范发展,构建生态圈、创新生态链,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快速入局空天信息产业新赛道。

二是打造雄安产业高地,以核心引擎带动全省空天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中国星网集团为牵引,集聚大院大所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协同机制,支持央企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开展卫星互联网、6G、空天地信息一体化、通导遥应用场景开发,加速形成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激发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核心引擎动力,带动全省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聚集全省合力,梯次推进全省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雄安新区为引领,以石家庄市、廊坊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等空天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依托,聚集全省合力,梯次推进、分工协同,大力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卫星通信、先进遥感、卫星导航、空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全国空天信息产业新高地。

(二)实施聚焦发展,加快关键领域与重点区域布局

聚焦我省“可为、能为”关键环节,引导空天信息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设备制造、中游的卫星运营、下游的通导遥应用产业错位发展,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健全空天信息产业链条。根据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及产业链特点,聚焦卫星平台与载荷、卫星发射系统部件配套、卫星地面装备、通导遥一体化应用服务等4条核心产业链条,引导各地围绕空天信息产业链上、中、下游错位发展。加快布局卫星批量制造、微小卫星平台、火箭核心组件、卫星地面终端制造、卫星互联网、空天地数据一体化、空天信息应用开发等核心领域,通过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卫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基地。以雄安新区为引领,依托石家庄北斗导航产业园、固安卫星导航产业园、怀来航天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加快引进培育卫星平台与载荷制造、微纳卫星制造、地面终端设备制造、卫星互联网、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行业企业。

三是加快空天信息应用产业集聚。提升卫星遥感公共服务能力与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遥感技术深度融入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管职责,加快商业产业链培育,打造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加快北斗在交通、能源、农业、通信、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应急减灾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推动空天信息应用进入“千家万户”。

(三)注重高位推动,大力承接首都航天产业和人才外溢

一是紧紧围绕雄安新区战略定位,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历史性机遇和央企总部加速“出京”的窗口期,大力实施“央企入冀”战略,全力推动航天集团总部、总体设计、核心研究院所落户雄安新区,带动全球空天信息领域领军人才和优质资源集聚,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空天信息产业“硅谷”。

二是发挥我省土地资源要素成本相对较低、距离北京最近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航天核心院所的对接,积极推动空天信息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等在我省落地建设,带动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借助北京丰富的航天科学家、“两院”院士的人才资源,组建河北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决策委员会,建立我省与国家战略科学家联系机制,邀请著名航天领域科学家参与战略规划与建设,依靠人才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推动我省空天信息产业以高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创新投资模式,大力引育扶持龙头企业

一是整合政府现有相关投资平台和资金,加大政策、资金、土地、融资等要素指标省级统筹力度。设立空天信息产业战略性投资基金,搭建空天信息产业投资平台,围绕重点航天领域构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并购基金“四级”产业生命周期投资体系,支持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以核心项目落地、补齐和壮大产业链为目标,借助资本市场参与航天军工企业混改,直接投资链主企业、关键部件和总装集成企业,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在我省布局。

三是面向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和关键配套领域,按照市场化方式参与C轮以上社会资本投资,促进空天信息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丰富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应用场景,带动行业规模做大。

(五)强化卫星+赋能,拓展空天信息应用场景

一是大力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参与公共服务深度,着力提升卫星遥感在智慧农林渔牧、水气土污染防控、地质灾害预警、应急抢险救灾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产业示范带动。

二是拓展空天信息应用场景创新。推动空天信息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融合创新,融入智能网联、数字医疗、智慧农业、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创新应用场景。

三是大力推动汽车、船舶、农机等企业搭载自动驾驶、自动泊车、智慧导航、数字定位等空天信息产品,提升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空天信息消费水平。加快雄安兴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等区域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路和示范区建设。

(六)密切多方协同,加强空天信息人才引培

一是做好空天信息产业人才培育顶层设计。遴选省内重点院校,前瞻布局航空宇航、空天信息、遥感经济等相关学科,支持高校引进航天领域专家担任学科“首席科学家”,做大做强空天信息特色学科。

二是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产业协作、技术共享平台,发挥特聘专家顾问作用,邀请院士、专家团队到高校进行技术指导、科研攻关,提升省内高校空天信息领域应用技术水平。

三是建立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引育高端人才集聚空天信息产业。组建空天信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搭建富有行业影响力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性人才引进计划、精准引才政策及人才管理与服务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进入空天信息产业领域。

(七)发挥特色高校优势,以“双融”助力产业发展

发挥我省唯一航天特色高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的学科、人才优势,夯实“产教融合、科技融汇”治理机制,助推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华航升级做强,为我省空天信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聚焦河北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华航“航空宇航”和“空天信息”特色学科群建设水平,夯实航天特色学科发展基础,加快更名大学实施进度,积极推进固安新校区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大做强航天航空教育链、创新链,为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做强学术平台,聚合空天信息科技资源服务我省。支持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进一步做好“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北斗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微纳卫星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跨气水介质飞行器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聚合省内外空天信息产业前沿技术资源,以技术创新推动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以华航为核心加快形成我省空天信息产业技术交流与协作中心。发挥华航“源于航天”的传承优势,支持华航进一步深化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空天信息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通过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论坛、牵头成立技术协作联盟等形式,集聚省内外学术与科技资源,助力我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

课题组成员:

郝玉龙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李海涛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校长、教授,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研究基地核心研究员

王建华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研究基地核心研究员

刘    舜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研究基地核心研究员

张    烨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艳丽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员

来源: 省科协战略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