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图片新闻

在时代大潮中澎湃向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看保定

2024-02-26

2014—2024,十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重大战略。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京津冀三地考察指导,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部署推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指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

十年来,京津冀已成为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十年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性中心城市,保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定位,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加快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前。

好看.png

保定,这座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正乘着东风加速崛起。赵进福 摄

(一)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这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机遇接续奋斗的十年。

十年来,千万人、一条心。

保定人砥砺奋进、乘势而上: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大关,由2013年的2682.7亿元(含定州、雄安三县)增长到2023年的4825.0亿元(含定州、雄安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9年全省第一,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入选中国科协“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三年通报表彰保定市9项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受表彰数量位于全国前列……

十年感恩前行,1000万保定人民在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真切体会到国家战略的运筹帷幄,耳畔不由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保定区位好,可以在协同发展方面做更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份在保定考察时,勉励保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前列,让保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奋斗动力更加澎湃。

十年来,保定备受关怀、备受眷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踏上保定大地,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关键时刻给予关键指引。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成果,针对保定市来说就是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国家大事脱胎于保定,千年大计拔节生长。

特别是2023年5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五新”重要要求,为河北新征程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的决策部署,指引保定砥砺奋进。

省委书记倪岳峰对保定先后提出了“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前列,积极支持服务北京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保定真正从企业首选地成为必选地。”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保定迎来了极为重大的发展黄金期,历届保定市委班子抢抓机遇接续奋斗,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2015年722日,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着眼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重点抓好生态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环境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协同、民生协同“七个协同”;

2020年87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11258”的总体要求,其中一个“1”就是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线;

2020年1121日,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方向,尤其是重点抓好协同创新一体化、产业联动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融合一体化、营商环境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七个一体化”;

2023年530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努力在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走在前列。

市委在党中央、省委的科学决策部署下,置身重大国家战略和自身特殊区位审视保定,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大战略机遇,坚决承担起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坚决承担起服务保障雄安新区的职责和使命,坚决承担起在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走在前列的职责和使命。

使命在肩,动能澎湃。

十年来,保定用一个个标志性节点,一项项示范类的项目,一幕幕难忘怀的场景,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把保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之中,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从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突破到全面融入以北京为主导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从交通、生态的率先突破到教育、民生的深度一体,从联防联治优化环境到创新驱动高度协同,保定在协同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宏伟蓝图正一帧帧转化为京畿大地上的美好现实。

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保定所有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有了国家战略的加持,保定的未来才无限光明。

十年的奋进历程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保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

长城.png

长城精工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5G-A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内的工业机器人。保定日报记者 罗大庆 摄

(二)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这是协同创新步履铿锵、累累硕果谱写华章的十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保定成为无限可能新天地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创新。

十年来,保定高新技术企业由152家增长至17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617家增长至15562家,呈10倍裂变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由5.3亿元增长至378.34亿元,增长了70倍,保定“含新量”越来越足。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有着扎实的创新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2015年428日,北京中关村首次打破固有合作模式,在京外设立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也是这一年,中国电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暨院士工作站在保定高新区成立,中科院半导体所、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四方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协议,成为保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今,由双子座大厦启航,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创新基地“中关村元素”项目纷纷落地,吸引了300余家创新企业和机构入驻,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已有33项科技成果落地发展,吸引京津冀创新人才超3000人,园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超1000件,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提供了经验样本。

如今,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建立了碳化硅单晶材料与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国家863项目,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已在涞源县投产,完成了从研发到规模量产的成功跨越。

牢记嘱托,保定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抢占未来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何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保定坚持把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找准新产业、新赛道的切入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好实验室与市场的中介,加快制定氢能、生命科技等未来产业创新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持续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自2021年9月份在全省率先实施“揭榜挂帅”科技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已累积发布7批次199个榜单,在政府资金支持基础上,有效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达到3.5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揭榜方有38个,占比50%以上,越来越多京津科技成果在保定转化落地。

许多保定人清晰记得这一幕幕重要时刻:

——20206月,中国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专用牵引变压器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保定轨道交通产业园下线;

——20218月,长城汽车自主研发动力系统的百辆级氢能重卡在“容易线”正式投运,规模、里程全球第一;同年12月,全球首条5.5G汽车柔性生产线在保定建成;

——202211月,世界首个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在涿州市竣工验收;

紧接着,涿州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的“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论证;

……

对于保定人来说,每份成绩单都是激励自己不断向上的动力源。

十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创优环境,把北京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保定产业基础、空间布局、资源人文优势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完善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制度,打造环高校创新知识圈,建设网上创新社区,增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出台更多招商引资、引才兴产专项政策,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新格局。

目前,全市已与69个全国学会、210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聘任115位院士专家为“保定市特聘专家”,并成立“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保定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协、中科院、中关村、中国农大以及疏解央企、京企等像是一颗颗火种,为创新保定点燃希望之光。

如今,随着三地城市间交融互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为保定创新驱动及产业协同筑牢发展支撑:

——宏观层面来看,保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显著增强;

——中观层面上看,京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保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合力;

——微观层面上看,保定构建起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的协同交融的合作创新网络。

作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国家级高新区,保定高新区目前拥有全市三成高新技术企业及近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荣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并作为河北省唯一、获批工业互联网园区星级评价“链洲”计划首批星级园区。

平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制度突破”营造优良双创环境,优质的创新生态已形成一种保定的战略优势和发展动能——近十年来,保定R&D经费投入强度由1.72%增长至3.48%,位居河北省第一位,为京津冀地市增幅最多的城市;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由118家增长至516家,农业科技园区由24家增长至137家。与此同时,保定市成功入选中国科协“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是全省唯一。

十年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协同创新一旦打通,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优势资源和要素将在京津保有序流动,推动保定开“新”路、破“新”局、育“新”苗,向着高质量发展全速前进。

中关村.png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双子楼。保定日报记者 罗大庆 摄

(三)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这是承接疏解乘风起势、产业向新逐浪攀高的十年。

十年来,保定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聚焦产业协同,加快建设7+18+N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以22个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推动央媒涿州新时代媒体城、河北京车、首衡市场、中国古动物馆(保定市科学技术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保定。

十年来,保定坚定不移“迈开两条腿、对接各部委”“张开双臂、拥抱央企”,进一步健全对接京津交流协作机制。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42家央企在保设立公司255家,与京津合作项目499个,总投资3836.7亿元。

2月22日凌晨5时,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内,接驳车不停穿梭,各省客商络绎不绝。从当初的乡村原野,到如今产城融合的一片繁华。首衡集团陆续承接北京果蔬、干调、副食、粮油、冻品、花卉、五金等产业。

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介绍,十年来,首衡集团承接北京7200多家外迁企业,吸引3万多外来在京人员在高碑店“安家落户”,带动8万多人就业。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产业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产品集散基地和京津地区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

首衡集团的发展壮大,只是我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一个缩影。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60天办清所有证照,90天完成项目用地依法征收,240天完成车间建设,415天全面投产……河北京车是2017年保定市引进的建设体量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从布局到全面投产,一个个数据不断刷新“保定速度”。

2021年427日,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为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生产的首列地铁列车正式下线。202275日,北京市轨道交通3号线首列车在此下线。202332日,国内首辆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列车在这里下线……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春风开出的“京车项目”,经历落地生根到拔节生长,“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如今,满城区正以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为中心,瞄准110多家京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的产业链,积极融入京津冀供应链大循环新格局,规划建设20.18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产业园。

精准定位、错位承接,在“位移”中重塑生产功能,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形成。

十年产业协作,十年步履铿锵。

随着京津冀联合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持续推动产业协同走深走实,以区域产业链重构为契机,我市全力推动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融入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发展图景,保定的“产业圈”越来越大。

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保定医院等项目建设步伐稳健,国际医疗基地从蓝图走进现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加码提速。

房山、保定、忻州、太原四地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联通京津的绿色能源经济廊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形成多点绽放的全要素产业链条,长城汽车连续7年销量超过百万辆。超前布局氢能产业,20241月,全国首个百台级氢能环服项目正式启动。

市域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龙头企业——奥润顺达集团,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企业,成功打造了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最大规模的被动房产业基地。

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京津冀区域唯一地市级产业集群,集群产值达1470亿元、增长17.6%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9年全省第一,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

在推动产业协同走深走实同时,保定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加快打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高地。持续推进153项人民至上微改革事项,承担了国家、省级改革试点示范82项。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96条、改革清单36项,经营主体突破100万户。位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44位,外贸结构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2位、全省第一;快递业务总量位列全国第19位、全省第一;外贸结构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2位、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3倍、全省第一。去年投资保定发展大会成功签约22个项目总投资595亿元。荣获亚洲电子商务生态名城、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等荣誉称号。“投资保定”“保定服务”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

这些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重大成果,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保定落地的生动实践。

古动物.png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保定日报记者 罗大庆 摄

(四)

“加快构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条件。”

这是大道如虹贯通八方、互联互通共促繁荣的十年。

十年来,三地间区域轨道线不断加密,一条条线路、一项项工程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京津冀空间上的“一体化”逐步变成时间上的“同城化”。

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九。在涿州市义和庄乡,京雄高速二期工程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焊花飞溅……好一派春天里的奋斗场景。

路线全长约13公里,计划2025年完工,项目建成后,对完善区域公路网结构布局、增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集疏运通道的交通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是这般的延展,十年来在保定已成为常态。

2015年底,津保铁路开通,单程最快54分钟。

2020年,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实现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半小时交通圈”。

2021年12月,涿州城市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紧邻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涿州东站等,揭开了保定民航业发展的新篇章。

2022年7月,涿州东站至北京西站的京涿直达通勤高铁运行,单程运行时间最快24分钟。

此外,京津冀旅游环线列车西线游“北京—涞源”方向开通,雄忻高铁、京雄保城际(R1线)等项目有序推进。

随着雄安新区设立,协同发展的春风,也让京雄保一体化在道路的延展下,愈发明显。

2018年,白洋淀大道全线通车,让保定到雄安的距离,相比高速绕行少了18公里;同年,荣乌高速河北段全线贯通,从保定市北三环经荣乌高速仅半个小时即可到达雄安新区。

2021年5月,荣乌高速新线建成通车,容易线、安大线建成通车。

2022年岁末,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六环至市界段完工通车,从雄安可直达北京南六环和大兴国际机场。

……

修新路,拓老路。

对接北京的G107线、G108线、G234(京赞线)等线路在现状技术等级上已实现一致;G112大红门至易县涞源界段,松兰路、廊涿高速东湾连接线北延、张涿高速新增西太路互通工程等项目相继完工;对接天津的G112线、津保北线等线路在现状技术等级上已实现一致,保静线完工,与天津市普通干线公路已全部实现顺畅对接,方便三地群众往来,让“好邻居”变成“一家亲”。

加快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结构的底层逻辑,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切实红利。交通协同一旦打通,三地间产业协作和创新发展的“手”将越“牵”越紧。

遵循这一发展思路,保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围绕京津雄保“一小时交通圈”,积极构建“五纵五横四联两环”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六横四纵”开放式城市快速路网络和“米”字型铁路网络。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三地交通一体化成果丰硕。俯瞰广袤的京畿大地,“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增效。

物理距离的拉近,让三地间的产业要素有序流动,创造活力和消费力持续升温。

从相连到相融,三地间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说走就走”成为可能。今年春节,保定涞水县南湖村的“保定小院”格外热闹,这里距离北京市房山区最西端仅十多公里,不少北京家庭开车来到南湖村,在小院里享受难得的阖家团聚时光。

选址在涞源县、易县、涿州、高碑店等地、依托康养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的集“康、养、乐、农、游”于一体的“保定小院”,成为北京、天津游客来到保定观光游览、落脚小住的首选;在涞源七山滑雪度假区,来自京津的滑雪爱好者占了相当比重;位于保定东三环的文旅协同新地标——中国古动物馆(保定市科学技术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开馆以来,引得来自京津的恐龙迷争相“打卡”……

三地勠力同心,十年奋楫笃行。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京畿大地深入推进,保定建设“现代交通强市”“物流强市”将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

白洋淀.png

白洋淀大道全线通车,让保定到雄安的距离,相比高速绕行少了18公里。保定日报记者 郭诚 摄

(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齐心协力联防联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十年。

十年来,保定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重要发展理念,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2013年至2022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从13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68.14%。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74天,增加到230天。着眼“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实施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139个,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保定的重要政治任务。十年来,全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增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特别是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保定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推进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投资近200亿元,实施190余个流域治理项目。

——建成57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92.8万吨,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50%,其中75%的污水处理厂入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污水处理水平全国领先。

——796个主要入淀河流沿线傍河村庄全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上下“一条心”,下好“一盘棋”。几年间,河湖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入白洋淀河流水质由2017年及以前的劣V类为主,到2022年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20238条有水入淀河流中5条Ⅱ类、3条Ⅲ类,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三年100%,助力雄安新区白洋淀步入了全国水质良好湖泊行列。

随着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白洋淀上游水域成为鸟类栖息和迁徙的乐园,野生动植物资源日渐丰富。近两年,有着“鸟中活化石”称号的中华秋沙鸭也频频现身拒马河。

这种鸟,对水质要求苛刻,堪称“生态试纸”。作为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中华秋沙鸭重回拒马河,可谓水域生态改善的最好印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碧水蓝天已成为品质生活的“标配”。

李杰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刚刚过去的春节,她们一家从厦门回到保定过年。没事的时候,她最喜欢带孩子走出家门四处转转,尽情享受假期的惬意。

李杰原本在保定工作生活,2014年底举家搬去了厦门。那一年,保定雾霾严重,全年达标天数仅有84天。

“当时孩子才一岁多,一到冬天总是大雾,就没怎么看到蓝天。”李杰回忆,空气不好,孩子憋在家里天天趴着窗户看外面。恰好赶上工作机遇,李杰一家成了“雾霾移民”。

让她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年时间,保定的蓝天白云不仅刷爆朋友圈,而今更是成了常态。

从2015年起,保定举全市之力推进清洁取暖,开展城市集中供热和农村清洁取暖改造攻坚。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完成平原清洁取暖改造扫尾工程,山区农村增加2.85万户的煤改光伏+电取暖的清洁取暖改造,实现了平原村“无煤化”、山区村“清洁化”任务目标。

2017年,保定淘汰亚新、奥宇2家钢铁企业,率先成为河北省设区市中第一个“无钢市”。积极化解淘汰水泥行业落后产能559万吨,淘汰电力行业30.1万千瓦机组。

壮士断腕的勇气,换来了保定的“呼吸之变”。

一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2014年,我市达标天数84天,2015127天,2016155天,2017159天,2018180天,2019194天,全年达标率达到了53%,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首次退出后10名。此后,保定的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去年全市达标天数230天,占比达到63%

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是保定常态。2022年,保定市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2023年,保定市又通过生态环境部批复,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排污许可数据质量保障技术方法试点城市。

静水深流的变革,深潜于时代奔流的滔滔江河。十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保定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锦绣河山变得愈发多姿多彩。

xiaoyihe.png

孝义河。赵进福 摄

(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这是多措并举普惠民生、共建共享幸福不断“加码”的十年。

十年来,保定在城市更新同时,京津冀三地医疗、教育等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唱响新时代雄保“双城记”,保定连续三年实施“1020”工程,主城区80个城中村改造压茬推进,累计拆除违建、超期临建47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完成611个,惠及111万人。保定医疗机构与京津累计签署合作协议247个,共建科室361个,加入京津350个专科联盟,京津派驻专家1.2万人次,诊疗患者17.7万人次,指导手术1.4万例,与京津开展远程医疗协作3万余例。保定教育机构与京津已实施教育协作项目294个,94所学校与京津学校建立了协作关系,获得京津优质教育培训约17万人次。加快义务教育优化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62所职业院校、19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越来越多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医疗、教育等服务。

家住满城区的马先生,女儿童童(化名)在10岁时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一度生命垂危。夫妻俩放下所有工作,到北京儿童医院为女儿治病,家里的房子也卖了。

一周三次透析,需要在北京租房,原本条件尚可的马先生一家时间长了也负担不起,便选择了回家口服药物治疗,孩子的病越拖越重。

2022年8月,马先生得知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儿童血液透析中心,由北京儿童医院的主任医师常驻看诊,立即带着孩子赶来治疗。

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肾脏内科主任蒋也平告诉记者,“置管透析就像看门诊一样,不用住院。病人离着家近,一次三四个小时,再不用租房,家里大人也能重新工作赚钱。”经过半年多的治疗,12岁的童童(化名)整体恢复情况良好。

共享医疗资源,是京津冀三地不断推进医疗一体化的缩影。

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无需做重复的化验检查,异地就医“一卡通行”、医保联网结算……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医疗合作走深走实,不仅节省患者来回奔波的时间成本,也大大减轻经济负担。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路走来,“人民”作为关键词,始终重若千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京津冀三省市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协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越来越多的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新建优质校、进行师生互访、开展科研交流、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一环。

1月15日,莲池区对接北京名校第四批集中挂牌。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与保定市第三中学分校、保定市第十三中学签约建立京冀学校教育共同体,组建教育联盟学校。

这成为以“一个名校长团队培养5个校长学员、30个教师学员”为重点的“1530”工程的又一成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教育,不仅是保定1000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必然选择。

锚定全市教育“三年大变样、六年大改观”的发展目标,保定多措并举,多渠道推动教育协同发展,硕果累累:保定市教育创新发展大会汇聚京津冀及全国名师,共商保定教育发展大计。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办学,互派培养中小学教师;组建高校联盟,共建环高校创新知识经济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做大保定职业教育“朋友圈”,持续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三地群众带来的民生红利不仅于此。

2月2日是北方小年,在莲池区基泰颐养中心,一场欢乐的小年晚会热闹上演。工作人员把国风灯笼材料分发给老人们,让他们重温旧时光、感悟新生活。住在这里的天津籍老人郑巧云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全程参与,还得到一份新年礼物。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三地养老协同深入,相关产业布局扎实推进,异地养老更加便捷。瞄准北京养老需求,保定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加快推进涿州市、涞水县、易县、莲池区等环京协同养老重点区域发展,全市协同养老项目达到50个。涿州、涞水、阜平等一批“保定小院”成功推出,吸引北京院士专家等人才来保休闲康养、发挥作用,1012套保定小院租住率90%以上,到我市旅居康养的京津老人74848人次,成为了撬动乡村振兴新支点,持续叫响“康养到京畿、旅居到保定”品牌。

2023年,在城市更新等“硬实力”大幅提升基础上,我市更加注重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文旅事业向高质量发力。

连续6年举办文旅产业发展大会,推出“百万门票赠京津市民”活动、以“京雄邻里、和美保定”为主题的“四色”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等,发布“京津市民游保定”优惠措施,打造京雄保“1号旅游风景道”……一个个城市“金名片”不断涌现,保定文旅在京津冀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保定特色文化符号不断强化,一座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渐行渐近。

从规划一张图到交通一张网,再到民生一张卡……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成为百姓眼中看得见、手中摸得着的幸福。

医院倒数2.png

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鸟瞰图。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供图

从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到精心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再到在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走在前列,10年来,1000万保定人民投身重大国家战略,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不负梦想、不负嘱托、不负期望。

这十年,保定人民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保定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激情实干、好学创造、务实担当”的新时代保定干部特质,把人民的期待化为实际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动实践。

今天的保定,置身于伟大时代,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保定;明天的保定,必须保持定力,拼搏竞进,在全省“当先锋、作表率、走在前”,是全市上下一起想、一起干、一起出力出彩的保定。

新的一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春风吹拂下,保定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目标要求,唱响“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主旋律,把使命担在肩上,把宗旨铭刻心中,把奋斗写在脚下,努力交出新时代协同发展优异答卷,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建设一个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

站在新的起点眺望,下一个十年,京津与雄保紧密协同,保定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影响力必将不断提高。这将是一个综合实力更加雄厚的新保定、一个城乡发展更有品质的新保定、一个精神文明更有温度的新保定、一个生态建设更加美丽的新保定、一个社会治理更加完善的新保定、一个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保定。

时间,将印证这一切!

医院.png

图片保定数字电商产业园。保定日报记者 罗大庆 摄

来源: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