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云 > 科普图文

“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22-08-04

1957这一年,许多武汉的父母给自己宝宝取名时,都“千方百计”和大桥拉上关系,爱桥、建桥、武桥,甚至是直接用“大桥”两字。

同时,武汉生产出的许多商品也以“大桥”作为商标,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桥鸡精、大桥牌缝纫机等。

这一切难道都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这一取名跟风热潮来源于在这一年建成的一座桥——武汉长江大桥。

➤欲飞架南北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长河,流经了八省两市一区,称之“黄金水道”也不为过,但它也是阻隔我国南北往来的一大障碍。

在当时还有几句被吟唱的的顺口溜:“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这既表达了治理黄河、修跨长江大桥的难度之大,也表达了两岸人民的无奈和渴望。

想要在武汉修建一座跨长江大桥,这个想法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

这两条铁路的“汉”分别是武汉的汉口和武昌,可是因为长江,武昌和汉口隔江相望。

如果能修一座跨江大桥,既能改善了地方上的交通,也能实现南北交通的整体连通。

这样一个“在武汉修建跨江大桥”的想法在新中国成立前分别规划了四次,但因资金困难、时局不稳等原因,都不了了之。

这也让两地人民感觉更无奈,修建大桥难道真的不可能了吗?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个几代中国人都想要实现的梦想再次被提及。

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

这一次没有落空!

中央对建造跨长江大桥十分重视,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

1953年2月,毛泽东到武汉听取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登上了规划中大桥的起始点之一武昌蛇山查看,这也是他在全国解放后,第一次到武汉视察。

➤创新的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苏联老大哥援华的项目之一。

找苏联帮忙,不为别的,只为了这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工程不出任何差错。

苏联方派出了二十多位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其中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K.S.Silin)(以下简称西林)担任专家组组长。

▲中、苏专家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左三者为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

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本打算采用传统的气压沉箱法,以前建造大桥也都如此。

沉箱是一种有顶无底的箱型结构。

气压沉箱法,就是将一个装满氧气的沉箱置入水底,沉箱底部有一个高气密性的无水环境工作室。

施工人员通过管道进入工作室施工,随着人在中间挖土,沉箱利用自身的重力或者外部压力逐渐下沉,随挖随沉,同时在水上部分继续浇筑新的井筒混凝土。

当其沉到预定深度后,就将沉箱底封死,然后用混凝土填实工作室,作为重型构筑物(如桥墩、设备)的基础。

但是,当苏联专家组到达中国后,西林认为这个方法不适用了。

西林反对采用气压沉箱法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沉箱水下作业环境差。施工人员在水下作业时,每下潜10m,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而施工下潜深度与工人承受压力、吸入肺部的气体量、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呈正相关。

当工人作业完毕后,重回地面作业环境,此时人体由高气压环境逐步转向正常气压。

但如果减压不当,原本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因体积迅速膨胀而形成大量的小气泡,减压愈快,产生气泡愈速,聚积量也愈多。

其中的氮气泡挤压血管、刺激神经末梢,造成组织缺氧及损伤,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这就是“沉箱病”。

第二个原因,长江武汉段水深近四十米,这个深度,在当时的作业环境和条件下,工人最多也只能在沉箱工作室工作半个小时,加上进出的时间损耗,实际作业时间更少。施工效率低,进度缓慢。

西林建议武汉长江大桥采用新的施工技术——管柱钻孔法。不过在当时还是一种新技术,连苏联也没有实践过。

管柱钻孔法,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

尽管这个方法又快又安全,但苏联没有实践过,哪敢推荐给我们呢?其他苏联专家都一致反对,这一僵持让我国的负责人也为难

于是,大桥建设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年的试验,证明确实可行,当时的铁道部长滕代远、总理周恩来最后同意了采用西林的新方法,前提是先在长江做实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以说正是因为西林的正确提议和我国坚定果断的实践态度,才有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诞生,也正是因为采用新的施工方法,让大桥的竣工日期提前了两年。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大桥的养护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全长有1670米。作为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桥下还通行船只,对于大桥的养护就需要十分上心。

半个多世纪已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护工人已经换了三代。

人变了,但“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没有变,养护班每天都会在大桥下层的铁路桥排查隐患、养护桥体。

除了大桥本身的“坚实体格”之外,还有大桥养护工人们的精心养护,大桥在历经几十次的撞击(因为大桥墩数较多、跨距较短,船舶撞击几率也较高)后,并没有受很大影响。

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化天堑为通途的伟大梦想。

这不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大大提升了我国桥梁建设的经验和实力。

现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在服役中,60多年来,大大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而现在长江上的大桥已经数不胜数,但武汉长江大桥的地位依旧无可撼动。

来源:科普中国